守江必守淮,为什么东吴没有淮南,曹魏还是灭

淮南 更新于:2025-05-05 16:45
  • 彬鹰

    “守江必守淮”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的一个重要原则,即长江和淮河都是中国南北军事防御的重要屏障。东吴虽然控制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,但并没有直接控制淮河流域,这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:
    1. "地理与战略位置":淮河流域位于中国东部,是南北交通的要道,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。东吴虽然拥有长江以南的广大领土,但淮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南北往来的必经之地,控制淮河可以有效地阻止北方势力的南侵。
    2. "曹魏的势力范围":曹魏在建立初期主要控制了黄河流域,后来虽然逐渐扩张,但淮河流域一直未能完全控制。因此,曹魏在军事上并没有形成对东吴的全面包围。
    3. "军事与政治因素":曹魏虽然拥有较强的军事力量,但在对东吴的征战中,由于内部矛盾、政治斗争以及军事指挥失误等因素,导致多次战役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。
    4. "东吴的防御策略":东吴在对抗曹魏的过程中,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御策略,如巩固长江防线、建立水军、加强地方防御等,使得曹魏难以突破其防线。
    5. "外部因素":在曹魏与东吴的对抗中,还受到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,如蜀汉的北伐、各地方势力的割据等,这些都对曹魏的南

    深度解析守江必守淮:古人为何不直接派兵守长江?他们智慧太牛了

    为什么守江必守淮?1600年前的淝水之战给出了标准答案

    为什么守江必守淮?1600年前的淝水之战给出了标准答案

    也正是这样的策略,东吴彻底失去了单方面夺取淮南的机会.

    举报
  • 4通8达

    东吴是没有淮南,但是对于曹魏而言,东吴又不是它唯一的敌人,相比较被牢牢牵制在长江以南的东吴,蜀汉的威胁要更加大一些。

    蜀汉并不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那些龟缩在蜀地的偏安政权,它还拥有汉中,可以直接北上威胁关中,而关中一下,一马平川就直抵洛阳了。而东吴呢,孙十万几次想要夺取淮南重镇合肥都无功而返,只能看着淮河无语凝噎,想想也是生无可恋。

    虽然吴蜀联盟曾因荆州问题破裂过,但在刘禅时代,双方又重新结盟,东吴什么事情都可以不用做,就有蜀汉给它顶住曹魏的压力,你看诸葛亮十几年如一日的北伐,曹魏的兵力虽然很多,但总是被诸葛亮北伐给弄得只能往西调动,根本没有什么时间准备伐吴啊。

    而且,伐吴从淮南直接南下这个路线,其实并不理想。缺少战略纵深的东吴势必会集结重兵在长江边上,直接跟北曹魏干水战,然而水战说多了都是泪,北方士卒在水战是是略要吃亏的,所以直接渡江水战,成功率不高,何况这头直接发起渡江战役,屁股被蜀汉偷了那就没地方哭了。

    所以,对于曹魏而言,最理想的战略就是先灭蜀汉,再定东吴。蜀汉一消灭,哪怕控有荆襄的东吴也无可阻挡,因为曹魏完全可以沿江而下,由西线进攻,攻破东吴荆襄防线,当年蒙古就是这么灭亡南宋的。

    东吴可能是在对曹魏战争里,存在感最低的了。孙权几次组织的以夺取江淮为战略目标的北伐,最后都落得无功而返,并非东吴无良将,而确实想要从南攻北,战江淮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。短时间内扩大不了战果,实现不了战略意图,那么曹魏源源不断的援军就能抵达,最终相持也只能一事无成。

    曹魏其实一直都是三国之中最强的,虽然蜀汉、东吴也曾配合过相继北伐,但限于国力兵力,最终都无法获得实质性的成功。而三国对峙的局面之所以存在了这么多年,主要是政治问题,而不是实力问题。

    曹魏政权,从建立开始,其实就不算太稳定,世家豪族和老曹家的互相戒备心理,使得曹魏的政治态势并不满足定鼎天下的基础,而最终是代表世家的司马氏篡权后,才算整合了曹魏的力量,最终灭蜀立晋,再迫东吴投降。从晋统一天下的历程来看,实际上一点难度都没有,蜀汉也就是在成都败了一场,立马就投降了,东吴被晋军六路夹击,吴帝孙皓也只能跟刘禅一样,选择投降。

    所以如果没有蜀汉,或者蜀汉没有一个劲地北伐,或许曹魏早就能够灭掉东吴了,江淮战场可以牵制东吴兵力,然后攻击襄樊防线,最终兵力建业,要灭东吴其实很快。

    举报
  • 春风拂面209496881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