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时期淮南的实力为什么那么强大?

淮南 更新于:2025-04-28 08:03
  • 酱紫的阿满

    三国时期淮南地区之所以实力强大,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:
    1. "地理优势":淮南地处淮河以南,长江以北,东临大海,西接中原,是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要道。其地理位置使得淮南地区在军事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。
    2. "经济繁荣":淮南地区在三国时期以农业为基础,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当发达。特别是扬州、合肥等城市,商业繁荣,经济实力雄厚。
    3. "政治因素":在三国时期,淮南地区曾是曹操、孙权、刘备等多个政权争夺的焦点。其中,曹操曾在此设立扬州,并派遣名将如张辽、李典等镇守。孙权在赤壁之战后,也曾控制过淮南地区。这些政治斗争使得淮南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,也使得其军事力量得到加强。
    4. "人才聚集":淮南地区在三国时期聚集了众多杰出人才,如曹操的谋士郭嘉、荀彧等,孙权的将领周瑜、鲁肃等。这些人才的加入,为淮南地区的政治、军事、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    5. "军事要塞":淮南地区在三国时期拥有多个军事要塞,如合肥新城、寿春等。这些要塞不仅加强了淮南地区的防御能力,还为其在军事上的扩张提供了保障。
    综上所述,三国时期淮南地区之所以实力强大,是由于其地理位置

    举报
  • 七颜991023

    三国时期的淮南经济政治力量可以说空前绝后

    当初与混乱的当时统治者相互抗衡。

    .1邓艾的《济河论》确实对两淮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,袁术统治淮南时期,由于其骄奢淫逸,横征暴敛,使得淮南民生凋敝,残破不堪,很长一段时间未能有效恢复,后曹魏管辖淮南,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恢复性建设,但作为对抗东吴的前线阵地,淮南仍未得到更长足的利用与发展,邓艾巡游时说淮南“田良水少,不足以尽地利,宜开河渠,可以引水浇溉,大积军粮,又通运漕之道”,淮南气候适宜种植,只不过河渠太少,兴修水利一可以解决灌溉问题促进粮食生产,二可以防治洪水泛滥减少财产损失,三可以联系各个水道方便交通运输,司马懿于是下令开广漕渠,建设淮南,事实证明效果显著:“每东南有事,大军兴众,泛舟而下,达于江、淮,资食有储而无水害”。所以说淮南按邓艾《济河论》建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。

    2.淮南三叛恰好发生在邓艾《济河论》付诸实行之后,足以说明邓艾的政策对淮南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,此时的淮南因为长久的屯田,钱粮自然不愁,又因为兴修水利,无水患之扰,且得舟楫之便,往来运输,能进能退。

    3.淮南算是对吴作战的半个前线,军队士兵自然少不了,从史书中记载的毌丘俭、诸葛诞调动的军队数量来看,淮南一带应有军队十万上下,实力自然是很庞大的。

    4.淮南发生叛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是魏吴边境,边境易叛自古以来都是如此,一是边境防卫的军队较多,粮食也多,实力不俗,二是边境离中央较远,不受中央的直接管辖,自主能动性大,常言道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,容易形成自己的势力,三是边境地区可以联合邻国势力,毌丘俭反叛时吴国主动出兵前去助战,诸葛诞反叛时联合了吴国相邀共击,没有吴国的支持,区区淮南如何与中央对立,毌丘俭第一时间未能得到东吴军队支持,所以在吴军赶来途中兵败被杀,诸葛诞在东吴主力被赶回建业后,也只能退守坐以待毙。

    5.寿春是淮南的治所,对于淮南极其重要,失寿春者失淮南。毌丘俭叛乱时因为害怕寿春遭袭导致军心涣散,诸葛诞最后也是选择退守寿春做困兽之斗,寿春粮草可支持一年,易守难攻,且加上诸葛诞在这之前广泛的收买人心,树立威性,所以能一直拖到粮尽方才城破,足足坚守了半年。

    举报
  • 金猪抖音同号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